2016,习近平考察调研的小瞬间与大画面

新华网 阅读:64 2024-11-23

­  “习近平的2016”年终系列一:

­  2016,习近平考察调研的小瞬间与大画面

­  新华网 何凡

­  【学习进行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七次出京调研考察。他与村民拉家常,同乡亲一起打糍粑,走进种植大棚、工厂车间、港口码头,留下无数暖心细节;他在调研中发现新情况,思考新对策,明确新部署。

­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回顾习近平在2016年的调研活动,从总书记调研的一个个小瞬间中,领略他治国理政的大手笔。

­  201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  “当时下着雨,我们就在这儿跟总书记握的手,大伙一激动,扔了伞就围过来了,他一边握手一边给大伙打伞。”在黑龙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文化广场旁,65岁的赫哲族老人尤秀云谈起习近平总书记今夏来这里调研的情景,记忆犹新。

­  沿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回访,能听到许多动人的片段闪回,串起这些他与老百姓亲近互动的瞬间,便可以勾勒出他把脉中国经济、推动各地转型发展的大画面。

­  高频次调研 路线不简单

­  习近平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  2016年,总书记出京调研共有七次。

­  让我们看看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

­  1月,重庆;2月,江西;4月,安徽;5月,黑龙江;7月,宁夏、河北;8月,青海。

­  以习近平的政务、国务活动之多,开展这么高频次、高密度的基层调研,一年七次,在时间上都是排得满满当当;而从行程上看,则是以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为主。

­  习近平基层调研的一大特点,是行必至最偏远、最困难之地,访必进村、入户。

­  在安徽,为深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大湾村,他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

­  在宁夏,习近平调研的西海固地区海拔在1248米至2955米之间。而他从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一下飞机,就驱车到西吉县将台堡;下午,冒雨考察了两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第二天,他又到银川市金凤区新城清真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宁浙创业园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地考察。路途辛劳可想而知。

­  近年来,每年春节前夕已成为习近平“铁定”的调研时间。今年的江西之行,时间选在了农历腊月廿三至廿五——这是他担任总书记以来第四次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看望基层群众。

­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这是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时接受村民献上的青稞酒。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  聊的是家常 问的是细账

­  在调研时,习近平常常步入寻常百姓家促膝而谈。“我听你们说说心里话,咱们唠一唠。”这样的开场白,让人倍感亲切。

­  在宁夏杨岭村,“总书记就是坐在我家的炕沿儿中间跟大伙儿算脱贫账的。”村民马克俊说。

­  “总书记进村先到了我家,刚盖的新房子里连个凳子都没有,总书记就站着跟我们老两口说话。”青海海东市班彦村村民吕有章回忆道。

­  和总书记聊天,聊什么呢?他问得最多的又是什么?

­  调研回访的记录显示,言语间大都是家常事。而总书记对账本和扶贫手册“格外关注”,看得认真,问得细致。

­  在宁夏杨岭村考察扶贫情况时,习近平走进回族群众马科的家,掀开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问屋顶上铺没铺油毡、会不会漏雨,电视能看多少个台,还关心地问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吗?”

­  墙上张贴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信息卡”,引起他注意。“6口人、劳动力2人,养牛6头,种玉米15亩,牛出栏2头收入7000,劳务输出收入21500,综合收入47000……”习近平逐项察看,一笔一笔算着马科家的收入账。

­  江西茅坪乡神山村是个贫困村。在村党支部,总书记认真翻看规划、簿册和记录。据为他介绍情况的乡党委书记兰胜华回忆:“总书记翻到中间还不时地问我,说这家怎么只有儿子、孙子,我说这家有些特殊情况,家里有变故。他看了很多户,而且每户都仔细看。”

­  转型发展,民生为要。谈的是家常事,牵出的却是总书记时刻关切的大事。扶贫进展怎么样,人民生活怎么样,对“民生”二字,习近平始终记挂于心。

­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习近平调研时,注重问题导向,总结创新经验,为重大决策搜集第一手参考材料。比如,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状况,他在河北唐山调研了当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10月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慰问煤制油项目技术研发团队。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  以小见大看转型 由点及面作部署

­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动力,民生保障又是确保转型升级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二者互相促进。

­  对各地立足自身资源发展转型的变化,习近平在调研时给予肯定,也提出新期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要有新作为,欠发达地区也要有新作为。”他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  重庆制造业升级,交出GDP连续两年多领跑全国的答卷;安徽农业转型,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黑龙江林区转型,广开思路,多策并举,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和林下经济……不同地区采取的转型路径及典型案例,习近平调研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  在一次次调研中,习近平鼓励基层大胆创新,重视调动和激励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  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  习近平多次在调研期间开会,重视效率,不拘一格的“趁热打铁式”谋划布局令人印象深刻。

­  在重庆调研期间,习近平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11个省区市“一把手”的意见和建议。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经济转型、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到生态环境保护,他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调研安徽,他召开座谈会,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定下基调。宁夏调研期间,习近平召集20多个省区市“一把手”,召开座谈会,将积累20年经验的闽宁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广,就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工作提出新要求。

­  几次会上的部署,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也有富于操作性的战术指导。

­  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现场“办公”、及时布置,总书记的调研联系实际、联系基层,心系百姓,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开了以上率下的调研新风。

­  小小的调研瞬间,展现的是总书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大画面。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