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守墓人

重庆晚报 阅读:13 2024-11-23

­  在上百骨灰环绕中,终日与墓碑坟茔为伴——这样的工作,位于南岸区四公里附近的江南殡仪馆二墓区的守墓人周树华,已经干了13年。他是资深的守墓人,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在这个庞大公墓里,你打听不到周树华,大家只认识一个“周老头”,偶尔在人们视线中出现,然后又消失。

­  骨灰存放处的半夜异响

­  刚当上守墓人的那几年,周树华还要负责在夜里看守墓区的临时骨灰存放处。那些火化后尚未安葬的逝者会在这里临时驻留,短则一天两天,长则一年半载。

­  那是一些分成若干小格子的柜子,格子里面是盛放着骨灰的骨灰盒。周树华要负责每天清点,迎来送往,却又寂静无声。

­  这样的工作有点瘆人。但周树华却说,真正吓到他的只有一次:夜半三更,骨灰存放处里先是发出窸窸窣窣的细响,突然就是“咚”的一声。他很确定自己关好了门窗,所有人都下班了,还会是什么?他手上只有电筒和木棒,尽管心里有些打鼓,他不得不壮着胆子去看看:“看能把我怎么样?”

­  走上楼梯,转过拐角,发出响声的地方,一团小小黑影在微微敞开的窗下颤动。黑影突然窜起,又从窗户跑了出去——原来是一只麻花猫。

­  只听得见飞鸟和扫把的声音

­  周树华每天7点多出门工作,一般下午5点多才下班。出门前,他会关上那个几乎只能听的小电视。能听见有人说话,总会给他这个一个人住的小宿舍带来一些暖意。

­  他现在的工作非常单调,就是扫墓——和4个同事一起,每天清扫1万多个墓地。

­  所谓同事,其实也不是天天见面。他们负责的墓地分布在整整一座山上,大家分区划片,两两搭档。前段时间,有个同事“扯拐”,守墓人变成了单数,于是便有人要单干,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  即使有搭档,他们的话题也并不多。

­  “你扫这一排”、“那一排扫过没有”……这是最常见的对话模式。

­  墓地非常冷清。在这片墓地中穿行,声音变成了一种非常敏感的信息。多数时候,你只听得见啾啾的鸟鸣,以及周树华扫把扫过地面的沙沙声。在这种环境下,周树华也常常默然无语。

­  只有在扫累了的间歇,周树华才会拿出一根烟,不时眺望山下的繁华世界。就在这片墓区的下方,是车辆云集交汇的四公里立交。偶尔有大卡车按一声喇叭,就会打破墓地里的寂静。

­  春节回老家吃一顿团圆饭

­  清明节、春节,是周树华最忙的时候。冷清的公墓突然热闹起来,清扫枯枝败叶的工作,被擦洗墓碑、清理香烛纸灰替代,工作量瞬间暴涨。

­  离开巴南石岗老家出来打工,已经过去近20年。尽管到现在每月工资都只有2000元,但他没什么花销。他和老伴自己攒钱在石岗买了房子。女儿买房时,他还赞助了10万元。

­  这是周树华忍受孤独的回报。

­  但春节同样是周树华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毕竟他已64岁了。

­  “我们没得固定的休息,365天,不落雨就上班。”周树华说,殡仪馆的火化车间会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但那正是守墓人最忙的时候。

­  这些年来,他会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早上赶公交车回石岗的家,中午的时候,一家人会团圆在一起。

­  这是一年唯一的团圆机会,周树华彻底离开了孤独的宿舍和冷清的墓地,回到妻子、儿女中间。吃过午饭,他又要匆匆赶回公墓。

­  据说,公墓管理即将进行调整,守墓人的工资可能上调,但人员结构也可能有变化。周树华说,他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被续聘,如果可以,他想最后再干一年。

­  重庆晚报记者 陶昆 毕克勤 摄影报道

­  原标题:南山守墓人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