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还不知道自己出生年月 她在街头立牌找爸妈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阅读:72 2024-11-23

­  王敏。

­  南岸区铜元局正街芭蕉湾的铜元局公交车站旁,不起眼的报刊亭边上,立着一块蓝色牌子,是一个1977年走失的小女孩寻找父母的故事。

­  “那个女娃娃年年都过来发传单,都好多年了。”寻亲的牌子已经立了有一年零一个月,而在铜元局老房子里住了几十年的赵阿姨和邻居们的记忆里,立牌子的女孩子每年都会到这附近发几次传单。

­  3岁和父母出游在渡口走丢

­  “这边的人天天路过都能看到,最开始还有些稀奇,现在都习惯了。”8月6日中午,报刊亭老板说。去年7月,一个40多岁的女人把牌子立在他门口,每个月给他100元照看费,“她一个多月前还来发过传单,找爹妈。”

­  这个女人叫王敏,她身份证上的生日是1974年12月,但对于这个日期,她一直抱怀疑态度,“我爸妈(养父母)也不知道我到底多大,他们抱养我的时候,我看起来也就三四岁。”

­  虽然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但对于自己走丢的那个下午,王敏依旧记忆深刻,“那天我爸开着一辆解放牌的车,拉着我和我亲妈出去耍。”车子开了很久,到了铜元局的轮渡码头,一家三口坐在码头边上耍了很久。

­  王敏记得,那天妈还开玩笑说“娃娃如果走丢了,妈就认你手上那颗痣”。看着右手虎口旁的黑痣,王敏苦笑:“哪个晓得就说中了呢?”

­  傍晚时分,爸妈好像说要去买什么东西,让当时只有三四岁的王敏坐在石头上不要乱走,“我记得过了很久他们都没有回来,我哭得很大声,到处找不到他们。”天越来越晚,一个好心的爷爷把她带到了附近派出所。

­  被綦江夫妻抱养成家中独女

­  已经80多岁的钱婆婆在铜元局住了一辈子,她记得,自己是在1977年5月初第一次见到了小王敏,“我们楼下邻居知道我有个妹妹家里没生养,就说派出所捡到个孩子找不到爹妈。”

­  和在綦江的表妹联系了以后,钱婆婆赶到了派出所,当时的王敏瘦瘦小小,穿着一件花衣裳,脖子上系着一根方巾,上面有一只大公鸡图案,“确定娃儿没人要,我就办了手续把孩子抱到了綦江隆盛镇新屋村,交到了妹妹手里。

­  “我爸妈特别宠爱我。”虽然是养父母,但提起他们,王敏总是很亲昵。

­  但邻居们的流言一刻没有停过,对她指指点点。在学校,“捡来的”是大多数同学对她一致的认知。王敏偷偷哭过好几回,但从不告诉养父母,“他们对我太好,我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了。”

­  已在铜元局附近寻亲13年

­  学校让王敏感到压抑,初中读完,她就辍学了。1993年,20岁的王敏和老公封大哥一起前往厦门打工,在一家家具厂干了7年,有了一些积蓄的小两口带着快上小学的儿子回到隆盛镇,开了一家家具厂,“经济好了,家庭也稳定了,我就准备找亲生父母了。”

­  看到女儿下定决心要找亲人,养父王开华拿出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这是你到家里来时我记下的,你拿去或许有用。”笔记本上,养父用钢笔写着:“1977年5月8日下午3点,女儿被抱回来……”

­  2003年,王敏开始了慢慢寻亲路,至今已13年。最初,她根据记忆推断,亲生父母或许是住在巴南片区,因为解放汽车当时没有过河也没有过江,从家里开到南岸江边,也并没有过夜。

­  “我妈妈应该是个赤脚医生,我记得小时候常生病,都是她自己给我打针。我还记得生父好像姓周,我好像还有个姐姐。”凭着这些记忆,2003年开始,只要工厂有空闲,王敏每年都会到主城两三次,在铜元局附近街头发传单寻亲。

­  2013年,养父去世,王敏夫妻陪着儿子一起搬到重庆,在沙坪坝开了新厂,去铜元局一带就更勤了,几乎隔两个月就会去一次。

­  70岁的养母每次到重庆耍,都会主动要求和王敏一起去发传单,“我也想走之前帮娃儿了了这个愿。”

­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实习生 刘妍君 摄影 雷键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