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 他们让唐山重获新生
7月27日,翁兴维展示40年前和全班战友的合影。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摄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来自重庆的新兵翁兴维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和他一同醒来的,是整个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铁道兵部队。第一次经历地震的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接下来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却成了他和战友们一辈子的回忆。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曾经的年轻士兵,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在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嘉兴社区白马小区,60岁的翁兴维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讲述了在唐山大地震灾区,那些鲜有人知的抢修铁路故事。
翁兴维在部队时拍的照片。
抢救“生命线”
7月27日,在白马小区,记者见到了翁兴维。这一天重庆稍有降温,穿着白衬衣的翁老时不时扇几下折扇,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的身体不错,笑言都是因为当兵的缘故。
翁兴维1956年出生于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县礼嘉公社支元大队,翁兴维小学毕业后便没再继续读书。1976年3月,翁兴维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铁道兵。
“新兵连解散后,我就进入了铁道兵第十四师68团2营8连。”翁兴维至今都记得他所在部队番号——89368部队。正如铁道兵这个名字,翁兴维的任务就是修建铁路。1976年7月28日地震发生前,他所在的部队正在滦平驻扎,修建从河北沙城至内蒙古通辽的“沙通线”。
部队刚刚把沙通线红旗隧道贯通没多久,7.8级的唐山大地震突然来临,它几乎改变了全中国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当然也包括翁兴维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凌晨4点,部队集结待命,翁兴维背着铺盖和衣物,下午4点乘坐上还未挂上防雨棚的解放大卡车,赶赴200多公里外的唐山,当晚就到达了唐山市开平区洼里乡。第二天,六七百人的先遣部队来到开平城区,此时这里的道路已经几乎被倒塌的房屋毁坏,必须要一边徒手开路,一边艰难行进。
“7月30日,我们到达了唐山市区。”翁兴维说,在倒塌的军供站废墟上,他们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并开始抢修铁路线。没有生活用水,就打井用抽水机抽水,不仅自己用,也喊灾区群众一起用。
和在废墟中营救被困群众的救援官兵不同,铁道兵要抢修另一条“生命线”。由于飞机飞不进来,汽车运送物资、运出伤员的能力有限,如果铁路能够尽快抢修通,将对抗震救灾的贡献巨大。
家书报平安
翁兴维所在部队负责的铁路线,是外地物资进入唐山的一条重要线路,东北延伸至哈尔滨,西边便是北京。受到地震的影响,不少铁轨都如同胡乱摆放的面条一样,只有把它们归于原位、将损坏的替换,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放置铁轨的仓库。官兵们一路排查,发现问题就及时更换。此外,内燃机车拉着一节节60吨石块的车厢,一个铁道兵负责一节,如果发现道床有塌陷的情况,就把石块铲出来铺上。如果遇到强烈余震,还要再回头去检查一遍。灾区接连几天的大晴天,对于每一位铁道兵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衣服几乎一直都是汗湿的。”翁兴维说,为了让灾区的铁路线尽快通车,年轻的小伙子们都是卯足了劲在干,一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天,翁兴维都会把一天做的工作全都写在小作业本上,每天一百来字,总共记了十多本。
但辛苦终究有成效,10天过后,抢修的“生命线”迎来了第一趟火车,带来了大量物资。闲暇之余,翁兴维写了一封家信,告知自己的父母,他在灾区抗震救灾,一切都好。
信中,翁兴维告诉父母他很想家,自己在灾区很安全,战友们都齐心协力去救援,自己也从未感到害怕。一个月后,翁兴维收到回信,父母说他们在十多天之后才听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消息,让翁兴维听从部队命令,完成任务。
翁兴维讲述抗震救灾往事。
鞋子磨烂又补上
当时的科技不如今日,灾区条件更是艰苦。缺少大型工程设备,救人有难度,修路也有难度。25米长、重量超过一吨的铁轨,需要二三十个人一起抬着走,官兵们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不少水泡。灾区条件差,平常吃的最多的就是高粱米以及一菜一汤。嘴馋了,就会吃个罐头。有时候抢修任务忙到晚上,大家往往累得只想躺着休息,饭都不想吃了。
由于唐山本地医疗系统因地震而严重受损,为了让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需要将伤员送往外地治疗。而唐山火车站也在地震中化为废墟,铁道兵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造出一个火车站,方便伤员转移、列车停靠。
“整个车站和周边,电线杆都全倒了,可想地震的毁灭力有多大。”翁兴维说,大家徒手将火车站的土地进行平整,把还可以用的砖块挑出来,砌了一个房子,并用油布来做屋顶。伤员来了,就在这里躺着候车,再由医护人员送上火车,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半个月。在铁道兵的努力下,整个唐山的火车客运、货运陆陆续续恢复正常。
铁路抢通的艰辛,从铁道兵们的穿着就可以看出。当时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了两双胶鞋,翁兴维自己都记不清缝补了多少次了。“袜子、裤子也是如此,都是不停地打补丁。”翁兴维说,每个士兵都有一个针线包,里面数十根粗棉线,一根有一米多长,等他离开唐山时,粗棉线已经没几根了。
建功获慰问
救灾结束后,翁兴维跟随部队于9月12日撤离唐山,而他所在的连队也荣立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二等功,兄弟连队7连荣获了“唐山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的称号(一等功)。后来,唐山当地为了感谢这些铁道兵,为他们送过笔记本、瓷盅等纪念品。如今唯一留下的,是一封部队驻地滦平县在救灾期间,给他们发的一封慰问信。
如今,这封慰问信被翁兴维的儿子完整保存了起来,也正是这封慰问信,让当年在唐山地震灾区抢修铁路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晓。
唐山情仍在
1981年,翁兴维退伍,回到重庆老家。
“再也没有去过唐山,但我却没有离开过它。”40年来,翁兴维常常梦到自己在唐山灾区抢修铁路、修建车站的事情。除此之外,当时同他一起去唐山抗震救灾的重庆籍铁道兵们也建了一个战友会,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回忆当兵时的往事。
翁兴维找出来一张通讯录,上面的54位老人,都是如今已经联系上的铁道兵,有的在人和,有的在两路,有的在洛碛。虽然大家早已开始的崭新的生活,但那段岁月却永远刻在了他们心中。
在通讯录中,记者联系上了61岁的晏祥年。同样是1976年入伍的他,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晏祥年回忆,当时抢修火车站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火车翻了,车轱辘都扭变了形。大家只能用一根根大麻绳套在火车上。“一!二!三!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翻倒在铁路上的火车拉起来。
最让晏祥年感动的,要属他们到达唐山市区的场景。历经劫难的受灾群众看见穿着军装的他们时,都不停地喊着“解放军万岁”,让铁道兵们感受到肩上的使命与责任,一声声呼喊,至今都仍在他们的脑海里不断回响。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实习生 朱明达 摄影 雷键 编辑 王婷婷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