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寻老区情——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延安行综述
原标题:一路追寻老区情——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延安行综述
盛夏六月,18家中央新闻单位、24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64名编辑记者,来到延安革命老区,寻访革命遗迹、深入老乡人家、调研发展项目,沐浴着延安精神,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展望蓬勃发展中的新延安。
赓续传统 弘扬延安精神
“到延安去!”这曾是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向往的宝塔山孕育着中国革命的火种。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中共中央在此扎根,开始了长达13年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革命征程。
在枣园革命旧址,扎根在黄土坡上的枣树诉说着历史的回响,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就像树干上的细纹,清晰可见。站在张思德同志雕塑前,头上的“为人民服务”熠熠生辉。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安振华现场教学时说,延安精神的内涵不仅是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而且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要实事求是、为人民福祉而奋斗。
21日至23日,编辑记者们分四组奔赴延川县梁家河村和黄陵县杜洛尾村,深入村户、企业、矿区等地调研,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红色记忆,就像大树的根脉,深扎在泥土里蔓延开来。深入延川,沿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足迹感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入黄陵,寻人文初祖黄帝的文明足迹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气魄。
“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努力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举起右手,站在宝塔山下齐声宣誓,每一个字都在敬畏着红色精神、赓续着传统记忆、涵养着精神财富。
扎根群众 汲取人民智慧
将汗水滴进泥土,把脚印留在田埂。三天里,编辑记者们在老乡的指导下,挽起裤管,走进田间地头。室温虽高达34摄氏度,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塌村的玉米地,分苗劳动干得火热;水田淤泥深到膝盖,黄陵县双龙镇杜洛尾村的秧田地,30人一字排开的插秧景象颇为壮观。
“分苗需要耐心,慢工才能出细活儿。”
“用脚去丈量土地,从泥土里挖掘新闻,是新闻人应具备的品质。”
“脚上的泥土和身上的尘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章。”
青年编辑记者们专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但说出了共同心声:从泥土中体会群众的辛劳与坚韧,从乡亲们那里感悟建设、发展的不易与希望。
一枚不大的山核桃如何成为工艺品?这有赖于双龙镇索洛湾村群众的“慧眼”与“巧思”,把核桃纹路视为艺术般的花纹,从创意、试验到成品售卖,从家庭作坊、帮扶残疾人就业再到电商平台服务,土玩艺儿成了艺术品,是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动表达。
“村民要想长久致富,需要发展产业。”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也是他作为群众一员和共产党员的智慧和担当。
生态建设 践行新发展理念
放眼子午岭,满眼葱绿。“这还是印象中的陕北吗?少了黄土,多了青山。”把时间指针拨回1977年,这里曾为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13棵青松。如今,它们依旧挺立在首都心脏。“绿色”不只属于40年前,更是如今延安的新色彩。
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湿润了,延安人民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编辑记者们的最深感受:打造一座森林城市,让山绿起来、生活宜居、群众舒适,得益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截至2015年底,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林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导向。“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坚决摘掉头顶上的‘黄帽子’”。延安有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环保要经济”与“经济要环保”的辩证关系在真作为中得到体现,棚栽、经济果林、舍饲养殖成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还林前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5年的10775元。
“住到老乡家里,深感延安的绿水青山是富裕的山、神圣的山、老百姓的最大靠山。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迈开双脚搞实地调查,旗帜鲜明、灵活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让好政策惠及更多老百姓。”来过延安4次的解放军报记者李鹏深有感触地说出了编辑记者们的心里话。实际上,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