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吴建民精彩外交语录盘点:民粹本质是反改革开放
经向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核实,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6月18日凌晨在应邀赴武汉大学讲学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终年77岁。吴建民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翻译,曾担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
延伸阅读:
-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简历资料照片 去世时间地点及原因
- 吴建民车祸现场图片、车祸原因及细节:系单方交通事故
- 吴建民罗援辩论视频完整版:吴建民pk罗援激辩中国外交战略
现将吴建民生前的外交语录和观点整理如下,愿先生安息。
中国外交官需要吃钙片?吴建民回应三点意见
经常在国内大学、企业、机关单位演讲的吴建民,难免会遇到一些激进的听众发表外交官太软,要吃钙片的嘲讽言论,吴建民表示并不在意。他认为,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需要有效交流,观察中国,与国民沟通也需要有效交流。“软”和“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言战易,言和难”。通过讲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话,自然能使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能有效地讲真话。
吴建民去年3月在国防大学的演讲,只强调了三点看法。针对嘲讽外交官太软的人,吴建民发表意见:“第一,外交大权归中央,外交部不擅权。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没有一件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第二,中国想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外交硬很容易,软很难,难在讲的道理要能站住脚,能让人信服。有时候需要一些妥协才能赢得人心。”
吴建民最后的疾呼:民粹、民族主义本质是反改革开放
2016年6月6日,吴建民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提到,民族主义的内涵有两条。第一,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没有错;第二,排斥他人。把本国面临的各种问题、责任都推到别国身上。我是好的,别人不好。这样就有问题。
在选举政治中,有人就喜欢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来讨好民众,提出一些口号,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赢得选票就行。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起来更加危险。民粹主义会导致从政者被民族主义所绑架,丧失理性。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中国也很危险,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们中美双方智库的学者要共同努力,揭露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危害,告诉民众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会损害中美关系,损害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对这两个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
谈对外关系
吴建民: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
所谓中国的形象,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给外界的印象。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来看,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毛病,但总体来看,素质在提高。让世界看到这两个方面就比较全面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说得对,我就改;别人说得不对,也不必过于介意。我们应当相信,世界上好人居多,多数人是客观公正的。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世界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讲道理的中国。这样一个形象,对我们自己,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吴建民:对外援助不能打小算盘 欲取之必先与之
吴建民举例说,在中国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铁路建成之后,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的尼雷尔说,“外国在非洲建过公路建过铁路,都是为了掠夺,但中国帮非洲修的铁路是为了非洲的发展。”
谈中美关系
吴建民:从500万美元到5500亿美元,中美之间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守成大国,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是比较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关系又不一样。双方都确认,绝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双方不走冲突对抗的老路,第二,双方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1971年,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去美国,当时中美贸易额只有500万美元,去年是多少,5500多亿美元!谁想到中美关系会发展得这么快。一些人总是强调中美战略上不互信,但我跟美国人、中国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美关系,从500万美元到5500亿美元,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吴建民:保持中美关系平衡需要“三条腿”
吴建民以桌子比喻中美关系平衡:“一个桌子有三条腿,就比两条腿更稳固。中美保持关系平衡,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身就是对世界秩序的贡献。”
关于舆论关注中美之间的分歧,吴建民认为,一是对于国际关系力量的大调整、大变化,各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二是冷战中“零和博弈”惯性思维还存在,需要警惕;三是媒体倾向报道负面消息。
吴建民: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
现在的世界,已不是丛林法则。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是国际关系当中最大的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零和博弈,是你死我活,但现在,时代主题变了,游戏规则也在跟着改变。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时代主题变化密切相连。
吴建民:中国如何做大国?
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远未足够。一个与外界无论从政治制度、经济模式还是文化信仰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的巨人如何让别人相信他内心信奉的是和平与友善,而不是好斗与争霸,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前驻法大使,前国际展览局主席,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他《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中对此尝试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吴建民先生认为,中国要想消除别国的疑虑,顺利实现和平崛起,需要在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使我们周边的邻国乐于接受。他认为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敏感程度很高,我们要说服别人相信我们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需要先搞好周边外交,让周边国家感受我们的诚意。
第二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中华文化博大进深,其中包含的“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内在的爱好和平、厌恶战争。而这些也将是我们走向世界最好的名片。
第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充分利用机遇规避风险。在他看来,我们目前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总的来说机遇要大于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中国是否会被推到前苏联的位置上从而成为众矢之的。
第四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有一个地区依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可能的经济风险,必须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自己的自由贸易网络。
第五是中国外交一定要能预见冲突并可以很好地解决冲突。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外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只要以平常心对待,妥善处理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这五个方面的判断显示了吴建民先生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所形成的宽广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第一和第五点是从他自身熟悉的外交领域入手,谈到了周边外交政策和外交使命。第二点是从文化角度入手,谈到了要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影响力。第三点和第四点都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做出的思考,中国要想和平崛起,一定要借鉴前苏联的前车之鉴,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同时要看到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和区域贸易的趋势性,找到自己的地区依托。
吴建民简历:
1939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汉族
1959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再读3年翻译班(研究生)
1961 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
1961—1965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1971外交部翻译室
1971—197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8—1979 外交部北郊干校劳动1979—1983 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198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1989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1990 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
1991—1994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1994—1995 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6—1998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6年8月提为副部级)
1998—2003 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6.27—希拉克总统授予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2003.7— 2008.4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12.12—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5.3 —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2008年4月30日卸任外交学院院长
来源:综合人民网、南海网、广州日报、新华社等整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