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帮扶 书中自有致富路

人民网-人民日报 阅读:39 2024-11-23

­  4月下旬,零星的雨丝和风搅在一起,慢慢悠悠地下着。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白崖村村民刘云梅正在种当归的地里忙碌。“已经种了3年,观念变了,地里种的东西也换了。”刘云梅说,原来种洋芋等作物,毛收入过不了1000元。后来通过政府培训,加上自己在农家书屋里学习琢磨,掌握了种植药材的技术,“如今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番!”

­  建成农牧家书屋4169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  近年来,青海在全省推进农(牧)家书屋、流动文化车等文化扶贫项目,“经过5年努力,目前已建成农(牧)家书屋4169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周斌说。

­  “每天来村委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书屋卫生,以方便来看书的村民。”白崖村村支书、书屋管理员代朝兰说,村里的书屋于2011年建成,如今藏书5000余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尤其是农闲时,书屋里坐得满满当当。”代朝兰边说边把新到的书放上书架。

­  青海大多数地区是牧区,以藏族和蒙古族为主。青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数次深入农牧区,对农牧民群众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图书、音像制品和书报刊的选配提供依据。“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在全省建设了1125家藏文书屋和81家蒙文书屋,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周斌说。

­  “现在,互助县全县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不仅农家书屋全覆盖,而且卫星数字农(牧)家书屋也已村村通。”互助县图书馆馆长王统国说。

­  卫星数字书屋是传统农牧家书屋的延伸和补充

­  据介绍,卫星数字农(牧)家书屋,是利用卫星数字系统,将高品质的电子图书、报纸、杂志等投递到每一个农(牧)家书屋中,农牧民可通过电视、投影、电脑等设备在家阅读和观看。周斌说,2013年,首先在西宁和海北藏族自治州试点建设了4家卫星数字农(牧)家书屋,至今已建设3460家,覆盖全省80%的地区。

­  “卫星数字书屋容量大、更新快、覆盖广、成本低,是传统农牧家书屋的延伸和补充。”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公共文化处处长边振刚说,每年可为农牧民提供1700多小时视频类节目、2000多册图书、几十种杂志和100多种报纸,提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娱乐生活、健康医疗等多种内容的服务,并实现了数据的天天更新。

­  王统国说,作为文化扶贫试点的互助县,卫星数字书屋于去年底实现全县全覆盖,“现在每个村里都有一套设备,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各种书籍报刊和视频。”

­  除了卫星数字书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全部免费对外开放。”王统国介绍说,互助电子借读机普及率很高,“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免费下载。”

­  依靠书屋提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牧民脱贫致富

­  白崖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现有365户、1400多人,其中80%是土族。近年来,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平时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妇孺。”白崖村第一书记赵云说,现在不少年轻人通过“书屋”走上了致富路。

­  “这些年来,我们鼓励农牧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一些有想法、有干劲的群众,更是依靠书屋提供的农业科学技术,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边振刚说。

­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水车村村民祁永奋利用网箱养鱼,经过几年努力,“现在有60个网箱,年产12万斤鱼,产值120万元。”当被问及致富的秘密时,他总是憨憨一笑:“致富的秘密都在书屋的书里!”

­  “今年,将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围绕精准扶贫,推进文化惠民政策,优先实施贫困村文化场所建设。”周斌说,青海将在各市州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按照功能综合设置要求,做好科学普及、法制宣传、就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扶贫先扶智,这是文化扶贫的重点,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脱贫不返贫。

­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14日 06 版)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