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红手印 挽留第一书记

人民日报 阅读:67 2024-11-23

­  一份联名申请书,64个红手印,日前,青海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台集村精准扶贫工作站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请求:64名贫困群众恳请留下“第一书记”王斌云和扶贫工作组干部继续驻村帮扶一年。

­  王斌云和他的扶贫工作组是海东市广播电视台派到台集村的,2015年10月至今,驻村帮扶工作已满一年。村民们担心他们被调离,便有了摁上红手印挽留“第一书记”的一幕。

­  挨家摸底识贫困,动员长志气

­  2015年10月,海东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王斌云和他的同事张洪福来到了台集村。

­  地处干旱山区,这里自然环境严酷,生活条件艰苦。迫于生活压力,全村近一半农户异地另谋生路,留在村里的仅有94户467人。

­  为精准识别贫困户,王斌云和张洪福挨家摸底,并在入户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仔细向村民求证,最后精准识别出64户336人,这一结果和村民大会投票的结果基本一致。

­  村里的大小会议,除了研究所要解决的事情之外,王斌云大多数时间就是讲政策、说道理。他十分重视群众观念的转变,让村民们明白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村民说,王书记来了以后,大家伙才明白了好多国家政策,才明白了扶贫如何靠自己。

­  干旱山地找出路,靠产业扶贫

­  一只母羊一年产4只羔羊,每只羊卖600元,4只就是2400元;饲料费1000元,人工费400元,刨去后一只母羊能挣1000元;养上10只母羊,每年就有1万元的纯收入。若用上自家种植的玉米秸秆,成本会大幅降低,收入就更多了。

­  这是王斌云心头的一笔账。

­  要让群众稳定脱贫,关键要有产业支撑。但台集村除了一百多公顷干旱山地,几乎找不出什么支撑产业。王斌云却从干旱山地里找到了出路——走农牧联动发展之路,将发展养殖业作为主导扶贫产业。

­  王斌云的账算通了群众的思路,从2016年7月开始,全村就掀起一股建设家庭牧场的热潮。当时有61户贫困户申请建设家庭牧场,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部分已经开始进羊饲养。

­  一年顶上几十年,老庄换新颜

­  坐在院子中央,村民马拉拉正在洗菜。就在几年前,他们每天还要花两个小时到沟岔深处用牲畜驮水吃。如今,自来水通到了农户家,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苦日子算是熬到了头。

­  王斌云抓住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的机遇,在大庄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台集村争取到120万元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危房改造,新建大门,投资40万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投资65万元新建群众活动广场。

­  为了修建出农户满意的大门,王斌云到周边地区多番考察,拍了上百张庄廓大门照片供村民们参考,选定后,他又带着村民代表找商家谈价格。

­  如今,贫困户踏上了切合实际的产业脱贫之路,台集村贴上了“高原美丽乡村”的标签,老村庄有了新气象。看着这一年里台集村的巨变,村民海学玉感慨:“这一年台集村干了过去几十年的活儿。” 这些变化,每一位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也对这位“第一书记”倍感不舍。

­  看着摁着64个红手印的申请书,王斌云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在他眼里,64个红手印,承载的不仅是群众的肯定和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说:“一定要回报群众的深情厚谊。”

­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11 版)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